晚明小品文。
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周作人曾称赞张岱等人的小品“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再谈俳文》)。林语堂则从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等人文风中品味出“幽默闲适”的趣尚而加以提倡。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文在这些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打上的某些印记。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诗话、词话
诗话、词话常用的涵义是指评论诗或词、诗人或词人、诗或词的流派即有关本实等内容的著作。在话本或说唱故事中,也有用诗话、词话来命名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秦王词话》。还有明人创作小说,于章回中加有诗词的,也称词话,如《金瓶梅词话》。
1、《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化原因。
(1)历史、学者、民间通俗艺术与舆论氛围影响三国历史原本就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割据之局面,直至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中国”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人民是“人心思汉”的。刘备利用这一点,以正统自居,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讨伐“国贼”曹操,这是很自然的。由于宋代以来朱熹作为理学大师的地位,他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宋代日益兴盛发达的讲唱文艺中的“讲史”一家已经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这些三国戏大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如《关大王单刀赴会》、《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时代的局限性。首先,一切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表现手法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得完备。《三国演义》虽然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却达到了类型化典型的高峰。而类型化典型表现手法,必须要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次,作为仕宦出身家族中的一员,家庭的学养氛围与个人的思想境地不允许他的作品中存在有悖于封建伦常的思想内容。综上所得,罗贯中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在作品《三国演义》中,将有皇室血统的刘氏蜀汉推上正面形象的极端,而将篡汉而自立的曹魏置于反面。
www.gaofen123.com
(3)成书时代特殊的民族感情及文化上的认同。在南宋,随着民族矛盾尖锐,正“夷夏之辩”成为普遍民族情绪。“蜀汉”政权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成了“汉民族”的代码,以即它是一种象征符号而被视为正统的,其中蕴藏着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4)当时小说必要的表述手段。作为主要传阅于市俗阶层,而多被封建官宦阶层所抵制的历史小说,小说也必须找到适合读者群的最恰当的表述手段。另外,当时“讲史”艺人的大量存在,是文学作品普及的重要积极因素。罗贯中书《三国演义》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甚至是让步。而只有浅自如话的叙述语言,经纬相对清晰的结构安排以及个性独立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群,更有利于作者胸中的郁结之气的表达宣泄。而为了更利于吸引市俗阶层听众的注意力,为了讲史者更好地“说”与听众更好地“听”,作者显然也必须作此选择。于是,刘氏蜀汉顺理成章地站到了小说的正面,曹魏每每反之, “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自然成为小说必然的主题之一。
(5)与小说中宣传的“忠义”等其他思想互相辅弼。其中比较主要的还有:渴望和平、反对分裂;拥护仁君、反对暴君;宣扬“忠义”观念,等等。若不采用抑曹扬刘歌颂皇室“正统”政权的表述方式,就无法表现对篡位犯上行径的强烈否认与批判,从而表现自己对和平统一的渴求。若非“正统思想”,既已把西蜀刘备塑造成仁君之典型,不足以表达“拥护仁君、反对暴君”的思想。若非“正统思想”,更不足以宣扬 “忠君爱国”、“仁义治国”的观念。各主题其实在作品中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6)自己希望有所作为。罗贯中政治生活郁郁不得志,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又怀有雄心壮志,“有志图王”。其所作多抒发心中郁结而不得已腾展之志,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一种方式,而“正统思想”中所包含的追求和平统一,渴望仁贤君主的内容,概为作者理想中的太平清世之特点。
综上所述,尊刘抑曹的历史正统观,是对历史过程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文化阐释,其中贯穿着一种崇 “道”抑“势”、重“德”轻“位”的政治理念和以“理”衡“史”和以“名”格“实”的历史观念。罗贯中正是根据特定的时代氛围,结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念,表现了鲜明的“期刘反曹”倾向。他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作者: 来源:
上一篇:如何欣赏、选购理想的翡翠饰品
下一篇:墨翠小知识详解
TAG:文学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六)》相关文章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六)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七)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一)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文学重点总结(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