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经验及窍门集中
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 钓钩 徐银舟钓鱼教室
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粗线系大钩,细线系小钩,这是最一般的常识。人们对钩的关心主要有5个指标:1、钩体强度;2、钩条粗细;3、钩尖锐度、耐磨性和穿刺深度;4、钩弯设计的合理性(包括钩形与鱼嘴的吻合情况、钩形能否与钓饵配合);5、钩的抗腐蚀性能。遗憾的是钓钩外包装无一说明这些情况,我们只能凭经验去判断和认识钓钩优劣。近年来,钓钩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有了很大改进,比如尾饼正面增加凹槽可减少绑钩线磨损,钩尖作三棱设计能提高穿刺能力等等。可是,许多人在把眼光集中到细线小钩钓大鱼的成功例子上时,都只注意了钩的强度。其实,强度在某些时候并不是第一位的悬坠钓组对钩的要求是由线组和适钓对象鱼决定的。
一枚钓钩,在欧美国家采取抛竿、拟饵以硬拽方式搏鱼,强度是第一位的。他们对钓钩的认识是断了的钩不是坏钩,因为钓钩的承重强度是在设计中就设定了的,鱼的重量和挣扎力超过钩的承重强度,断是合乎情理的。日本人的钓钩观念恰好相反,被鱼拉直的钓钩是好钩,因为它不会损失钓线,更不会损伤钓竿,以小损失挽回大损失,是一种合理设计。接受这两种观念,就有小钩钓大鱼,不折断、不拉直的钩最受国人欢迎。然而,这在体闲钓鱼和采用传统钓组是合理的要求,换至于悬坠钓组就不尽然了。以拉饵钓鲫常用的“袖2”号钩为例,钩型相同,上黑处理的比白色的钩条要粗,重量略重,虽然在强度比较上难分伯仲,但在线组相同、浮标相同的情况下,作拉饵钓底是上黑的下沉快,白袖下沉慢。当鱼已经起来,出现下层截食现象,期待鱼讯为在标尖沉至钓目以前就有多种表现,水深又不足1.5米时,白袖就占优了。如果水深达到2米,鱼又没有起来,那么上黑是不错的因为中途深散部分钓饵后裸露的部分钩柄是黑的,在深水有较强的隐蔽性,白袖的晃悠对已经起来的鱼是动态效果,对稳定在水底的鱼很可能变成干扰。所以竞技钓鱼施行拉饵浮钓时,大多选择白袖。
钓钩的强度一般是同钩条的粗细联系在一起的,用目测和钓鱼实践就可以得到真实印象,但因钓取对象不同,在钓钩各部位的强度要求是有区别的。例如鲫鱼的体重有限,挂钩后只要钩弯有起码的强度就可以了,什么“精铸”、“高碳钢”之类超强材质对钓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应该在钩尖强度上有数千次穿刺鲫鱼上颌硬骨的耐磨特点,钩尖穿刺深,不卷不钝。在制造工艺上,磨切的钩尖耐磨性比较差,一场比赛时速达200尾,可是钓着钓着就出现鱼脱钩,手感有挂鱼感觉只是一瞬间,原因就是钩尖卷了或者秃了。铸造成型的钓钩不仅强度高,钩尖锋利,更有不易磨损和卷尖的特点,缺点是脆,容易折断。
钩弯的设计贯彻着不同的理念,日本因海、淡水钓鱼没有轻重之分,钩型特别复杂,且互为借鉴,在钩弯上有兼适海、淡水鱼的特点。如“チヌ”的选择是用于钓混合鱼,用商品饵作搓饵或挂熟薯块钓鲤鱼、鲫鱼可以不露钩柄,挂蚯蚓也算合适,而真正适合于钓鲫鱼的“へラ”却未被我们认识,其原因就是该钩型的钩弯宽而钩条比较细的缘故。在休闲钓鱼和传统钓组最常见的钩型是“伊势尼”,钩弯宽而钩柄短,钩条适中有很高强度是它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但竞技钓鱼,特别是讲究速度的钓鲫比赛就很少用它了。虽然钓的也是鲫鱼,但100克以内的小鲫鱼咬钩变化大,又容易改变泳层,吸而复吐或以吻触饵现象的存在使人们不得不选择钩弯较窄的袖钩,用拉饵和搓长椭园状钓饵去迎合鲫鱼的吸饵习惯。钩弯窄,钩尖的刺入部位正好是唇圈内侧极薄的褶皱皮层,阻力小,容易刺透,所以没有倒刺也不会跑鱼。另外从钓组要求说,两钩触底在丸形的“へラ”和“伊势尼”的稳定性比较差,适合于吃口老实的鱼,像长时间不喂饿得头大身子细的鲫鱼,一张口饵就吸得很深,钩弯宽一点不受影响。滑鲫之猾是吸钩很轻,从钓上来的鱼多挂上钩可以看出,钩与水底接触为直立式的容易被吸进,钩成横卧的与水底接触面大,磨擦力大,鱼小就不容易吞进了。
有的人爱用歪嘴钩,认为它容易刺入,是的。但是用于坠钩卧底的传统钓组是个利器,在悬坠钓组就有重心偏移,卧底而不易鱼吸取的缺点。如果鱼小了一点,吸一次稍稍滚动一下,标尖出现微弱动作;吸两次还不能进嘴,饵到少了一半重,此消彼长,浮标的向上升力增大;鱼再吸钩是向着鱼嘴运动了,但刚动起来就被上升的浮标拉到上面去了。于是,标尖冒起扬竿无鱼,偶然刮着鱼唇也会因钩颈外撇而一滑而过。这种一钩受重滑脱,一钩轻飘出现在扬竿过程中,是造成两子线缠绕打结的主要原因。
状态 离线 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钓线 徐银舟钓鱼教室
与一线到底或下接较细脑线的传统钓组不同,悬坠钓组的钓线分为母线(或称主线)和子线两部分,母线是指铅坠以上的钓线,又因其存在着入水与不入水部分的区别,有水线与风线之分;子线所指是铅坠以下直接绑扎钓钩的那部分钓线,它是并列的两要,一短一长使钓钩呈现一高一低的组合形式。它在水中的状态也与传统钓组不同,可以随钓法的变化,或并列悬垂水中,或前后跨腿支开,或一直一曲,或两子线并曲。
从外表和有关数据比较,母线要硬一些,线径也相对粗一点。这是因为表面经过了镀膜处理,目的是增强切水性和耐磨性。何谓切水性?就是钓线从纵向切入水体的性能,对钓组来说主要是入水快、抗水流、不易造成弯曲等。子线因钓法不同可以有两种要求,一是拉饵钓浮、钓半水要求它直,不防稍硬一点;钓底,钩在水中的行程长,两钩触底前要有一定摆幅生成钓饵的动态效果,沉底后又因鱼情不同产生标尖的迟钝和灵敏反应,或曲或直关系甚大,则柔软而有强度是很重要的。
钓线还有延伸率。在一定负荷下,尼龙丝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展延效果,如果母线的延伸率高了,钓大鱼越钓越长,则两子线在水底的弯曲随之增加,鱼讯反应延误了,标尖由钓灵敏变成钓迟钝就更误事了。所以,选择母线要选低延伸率的。相反,子线延伸率较大就不是坏事。子线的线径比较细,又短,当鱼的挣扎力传到母线和钓竿后,子线的延伸性就成为韧性,缺点变成优点。许多人用极细子线的线组钓上大鱼,归功于钓线强度,其实是误解了钓线性能,把韧的特点当成强度了。延伸率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展延后的钓线容易卷曲,在超负荷发挥一次后续钓一条小的鱼,子线就断了。
钓线都有吸水性。有时候钓着钓着,浮标从3目变成了2目半,这沉下的半目就是钓组吸水造成的,当然也包括钓线吸水在内。但钓线吸水并不都是坏事,尼龙钓因分子结构不同,在吸水率上有很大差异。当我们抛出钓线,有的会久久浮在水面上,不压下竿尖,钓线不能下沉;有的钓线只要抛钩后稍稍往后一带,就自然下沉了,所以对钓线吸水要一分为二,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性。
有些钓线有记忆性;弯曲后即使拉直了也会留下痕迹;,有些超柔软的子线还会形成螺旋状,挂饵后垂直,失去饵重即恢复卷曲。抗弯和抗卷曲是钓线的重要性能之一。一般来说,硬的钓线不容易卷曲,柔软和有延伸性的钓线都难免卷曲和生成记忆效果,应根据钓线特性区分子、母线。在竞技钓鱼中,已普遍认同钓线趋细,但在选择钓线时不要被包装盒上的规格说明所迷惑,以0.4号钓线为例,有的标明线径0.105MM,用游标卡尺一量就不对了;同样的0.4号钓线,品牌不同,线径误差悬殊达0.007MM。
与母线相比,子线在钓组中的重要性更加让人关注。子线越细抗弯性越差,越软越容易弯曲,还会绞在一起成麻花状。有的子线韧性不错,但刮鱼脱钩就不行了,一刮就打弯。选择子线要综合考虑钓法、上鱼速度和气温等因素,若是直接飞鱼上岸,可以用软而有韧劲的;上鱼速度达到一小时50尾,不妨选择硬一点的;冬天和钓滑口鱼应该是越细越软越好。许多人以细和软作为选择子线的标准,不能说错,但却忽视了钓组的运动状态和鱼情。线软摆幅差,当坠先于两饵下行到浮标垂直位置时,受浮标浮力的牵制,铅坠下行速度减缓而两饵沉速不减,会造成子线落在铅坠上,导致钓目失准。若子线较硬,则受阻于铅坠时会一滑而过。鱼类在水中生活,有突袭动态饵的天性,让两饵在触底前呈现动态可以争取更多的咬钩机会。子线太软,从理论上说可以随铅坠的摆动而有一定摆幅,但钓组作钓灵敏时,下钩触底会受水底磨擦力的影响而失去摆幅。子线硬一点,虽然同样受阻于水底磨擦力,但超出上钩长度的那段子线不会立即下垂水底,在上钩摆幅的带动下仍会随坠的摆动惯性继续运动。从钓底时鱼吸钩的情况来看,软子线中上钩的概率大大高于下钩;硬子线则上下两钩都中鱼,下钩中鱼的比例较软子线要高得多。钓浮、钓半水,子线硬一点摆幅更大,若是拉饵钓浮,子线软硬就更要重视。
子线长度在悬坠钓法刚刚传入的时候,通称“长脑线”,从20余厘米到30厘米,感觉是长比短优,理由是长了摆幅大。但竞技钓鱼的实践否定了这一点,长是有限度的,并非是越长越好。确定子线长度的通则是:鱼从小到大,子线由短到长。鱼小,子线可以短一点,10-12厘米左右就可以了。鱼大,子线适当长些,从 20-30厘米,应视鱼的食相而定。子线的长短还与它的软硬有关。子线太软,大鱼冲过来,其产生的水流水压变化就会引起线晃动,浮标出现细微信号,判断是小鱼,错了;是大鱼,有信号并不代表饵已入口。一段时间内鱼咬钩很快,钩下去就有鱼咬,在高密度鱼情中抢速度,子线不妨短些,短了可以避免一些模棱两可的信号,两饵迅速到位有益于获得鱼讯规律。另外,扬竿后抓线脱鱼是短子线优于长子线,短,抓得准,脱钩快;反之,抓不准,鱼带着子线蹦跳,突然脱钩了,还会造成子线缠绕。钓大鱼或钓咬钩频率不高的鱼,子线宜长,以动态和摆幅产生争饵效应,是钓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