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历史高二历史检测题

高二历史

当前:首页 >> 高二历史检测题

高二历史检测题

日期:10-31 19:39:41 | 高二历史 | 浏览次数: 365 次 | 收藏

标签:高二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高二历史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你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与联合国的宗旨比较吻合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2、战国时期,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下列对上述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

  C.这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    D.这说明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4、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文中“永和九年”属于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朝代纪年

  5、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         B.发明本心         C.端坐澄心         D.读圣贤书

  6、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到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欧洲古典音乐

  7、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8、下表述符合16世纪中西时代特征的是

  A.农耕文明的停滞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B.民族危机的加深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9、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孙中山

  10、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它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1、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12、彼得 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13、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给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15、《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A、查阅了《伤寒杂病论》            B、使用了外科手术

  C、查阅了《黄帝内经》              D、参考了《本草纲目》

  16、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族和匈奴的矛盾十分尖锐    B、“靖康耻”指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事件

  C、岳飞抗金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D、岳飞受到盲目忠君思想的支配

  17、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                   B、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由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18、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19、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20、光绪帝曾在上谕中说:“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上谕精神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1、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1] [2] [3]  下一页

TAG:检测  高二历史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 更新

高二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