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历史高考调研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

当前:首页 >> 高考调研高二历史试题

高考调研高二历史试题

日期:10-31 19:43:51 | 高二历史 | 浏览次数: 103 次 | 收藏

标签:高二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高考调研高二历史试题,

  A.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23.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主要是指

  A.对内实行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B.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这种文学流派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新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25.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 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B. 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 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 研究历史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第28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9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诉讼当事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

  审理之日,如遇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或者审判涉及外国人……则应延期审讯……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务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3分)

  (2)依据材料二,韩非子的法学思想有哪些可取之处?(2分)

  (3)结合历史背景,简要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法治思想的立足点有何不同?(6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历史分析材料一中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鲁迅的观点。(2分)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2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2分)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3分)

  考生在第29、30、31、32、33、3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第二题记分。作答时,请写清题号。

  29.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清廷颁布上谕,申明要变法革新:“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1901年9月,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2年2月,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10月和1906年10月,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统一管理留学事宜。

  1903年9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1904年5月,下谕:“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先后出台。

  1905年9月,诏准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于10月30日取消皇族内阁,开党禁,允许革命党人依法组成政党。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模仿英国体制,实行虚君共和。11月5日,又下诏“一俟议员选定,即行召集国会” 。

  --《影响中国的100个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

  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无论感兴趣的具体领域是什么,都无法忽略1830年这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速度明显而迅速地加快。然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法国。在理论上,没有其他国家能比它发展得更快。如我们所知,法国有十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法国企业家的天赋和创造性,在欧洲堪称无与伦比。不过在事实上,法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层面,明显慢于其他国家。国内的人口平稳增长,却没有急剧猛增。城市只有不算大的发展(巴黎例外),实际上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有些城市还是缩小了。对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是,正如我们所知,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  

+《高考调研高二历史试题》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 更新

高二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