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高一语文

当前:首页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日期:10-31 19:43:16 | 高一语文 | 浏览次数: 158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语文,http://www.gaofen123.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附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课内阅读】

  1.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2.《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能体现这幅画面特征的一个字是

  A.尽 B.碧 C.争 D.竞

  3.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寒秋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B.这首词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悲凉情绪。

  C.用词准确精当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如“万山红遍”,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D.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和一群同伴在长沙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见证并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4.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抒情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助丰富的想像和雄奇的画面来表达诗人的豪情。

  B.上阙对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做了描绘,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C.这首词由眼前事,过渡到对景的描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D.这首词由眼前所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叶(沙白)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A.诗中“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枫叶零落之状。“脚跟前”暗含了作为抒情的主人公的“我”,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感受。

  B.“噢”字委婉曲折地引出诗人的一番领悟,这领悟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般人都有的感受,第二层蕴含了诗人独有的感受。

  C.“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绿”一般象征和平、蓬勃生长,“红”一般象征流血、奋斗、牺牲,诗人道出了二者内在联系的必然。

  D.诗人说是在“经霜”后才发现这一真谛的。“经霜”语涉双关,即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又是暗喻在坎坷曲折的人生中所经受的考验。

  6.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遥望(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华年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附答案:课内阅读:1.C 2.D 3.B

  4.C课外阅读:1.D 2.A 3.D 4.A 5.C 6.A

  2.《诗两首》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彷(páng)徨 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 看见 遒劲 有劲 着迷 执著 装载 记载 悄悄 悄然

  重要字形: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追溯 朔风 挑衅 河畔 斑斓 无耻谰言 波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重要词义: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

  一《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 更新

高一语文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