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这些人还没有散失“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上一篇:反复训练,解题时就能进入忘我的高效率思维
下一篇:2017初三数学总复习:学习技巧
TAG: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相关文章
- ›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
- › 2017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
- › 文言文备考《鱼我所欲也》
- ›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