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初二学习初二历史初二上历史提纲

初二历史

当前:首页 >> 初二上历史提纲

初二上历史提纲

日期:10-31 19:52:31 | 初二历史 | 浏览次数: 619 次 | 收藏

标签:初二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初二上历史提纲,
  意义:①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制度深入人心;它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内容标准】

  (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

  1.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阵地、旗号和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2)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旗号:“民主”“科学”,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4)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作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2.知道鲁迅、胡适等人的主要成就。

  (1)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丁深刻批判。

  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继胡适之后,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向,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内容标准】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1)史实:①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作用:①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申报》: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特点:《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内容丰富。③影响: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商务印书馆:①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②特点: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③影响: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1)照相: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19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人社会生活。

  作用:它锁定了瞬州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电影: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为有声电影。20世纪30年代,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演员,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剪发辫: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2)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易服饰: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开始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简述五四运动开始时间、导火线、口号、经过、结果和意义。

  (1)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历史  

+《初二上历史提纲》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初二历史 更新

初二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