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与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治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对话法、讨论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和王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以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时有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
【教学方法】故事讲述法,讨论法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对话法、讨论法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不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 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思苦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根据对教材内窑、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鞍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患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讨论的学习后法以及表梧的制表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多种途径收集史料的学习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各学科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厅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政进。
【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七年级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抬眼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体会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
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艺术鉴赏: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www.gaofen123.com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爱国主义民族情感: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上网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开展对同一问题,先个人发言,再小组集体讨论、整理,然后分组发言,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意识。
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参考案》相关文章
- › 歌谣总结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
- ›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 › 初一历史备课组计划参考案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参考案
- ›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题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复习测试题精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上册教学参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