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初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参考案,供广大初一学生作复习参考。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主要史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②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③吐蕃统一。④文成公主入藏。⑤汉蕃“和同为一家”。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2、了解主要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
1、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2、动手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3、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4、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5、编写文成公主入藏小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6、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1、吐蕃的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上有关藏族的内容。
2、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鼓励学生讲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3、介绍布达拉宫“曲结竹普”宫室里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塑像。
教学难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
2、能力训练: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书法及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难于掌握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C10初——C12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①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②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初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参考案》相关文章
- › 歌谣总结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
- ›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 › 初一历史备课组计划参考案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参考案
- ›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题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复习测试题精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参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