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难点:
①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②评价岳飞抗金。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饭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改造物质生活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利用资料,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方法。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国和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服饰和瓦子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撰写小文章。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通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发现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 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满洲的兴起,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要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些方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拓展历史思维,看历史、更看社会现实,发挥历史的资源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
②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qin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育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表演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各民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初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参考案》相关文章
- › 歌谣总结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
- ›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 › 初一历史备课组计划参考案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参考案
- ›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题
-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复习测试题精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参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