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驰,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阅读全文,分析加点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2.第②段划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3.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味。
5.文中说"现实是实在的,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课文练习]
(一)1.无关痛痒:比喻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索然寡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2.③ 3.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 文章一口气用了七个"或"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把对方的窘态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列举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 闻其声。 4.略 5.示例: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 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用自己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 6.略 7.略
(二)1.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稍强一点 剑拔弩张:剑已出鞘,弓已张开。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2.略 3.A、因小失大 B、眼观全局 C、旗鼓相当 D、一步不让 E、同归于尽 4.慢性人:每一着都要考虑,而且是加慢的考虑 性急的人:下棋如赛跑,劈劈啪啪,草草了事 5.略 6.比喻、对比 7.示例:(1)抓住典型的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例如写一个人要悔棋,另个人不许悔棋时,他们"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寥寥数笔,形神毕现,妙趣横生。(2)准确的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
(三)1.中肯: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嗤之以鼻:用鼻子出声,表示看不起。 2.píng liáo 3.李渔 清代 戏曲家 小说家 4.示例: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写出了不动声色是万万做不到的,出声也难的两难境地,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将观棋的感受描写的极为深刻细腻。 5.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6.略
[语言运用] 1.(1)硕 (2)鉴 (3)汲 (4)敏
2.(1)B (2) C (3)A
3.⑴改为"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我们都亲近自然,倾听万物的声音。"或将"倾听"改成与"身影"搭配的动词。 ⑵ B处 逗号(,)
4.⑴示例:宽容,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心灵的枷锁。宽容,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5.《三国演义》、孔明(诸葛亮)抚琴退司马或孔明唱空城计。
[拓展阅读] 1.①"我"虽小,却理解父亲的辛劳,肩嫩不言痛,甘为父亲分担重负。②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③父亲虽已力不从心,但多年来呵护儿子、不辍劳作已称为习惯。(意思对即可)
2."装成漫不经心"这个细节表明"我"一是怕父亲发现而阻止"我"将重担往自己肩上压,二是维护父亲的自尊心而有意掩饰减轻父亲肩上重担的动作。(意思对即可)
3.直接描写:佝偻成弧形,肌肉松弛的背影;毕竟60多岁了。间接描写:天不热,但很快就大汗淋漓(身体虚弱);见"我"将担绳捋到"我"这边,不再推让。(可不答"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4.既指"我"跟着父亲抬着担子稳稳地走在现实的路上;也指"我"跟着父亲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5.观点明确,结合实例谈理由,语言通顺即可。
+《初一语文课文《下棋》练习题》相关文章
- › 初一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一
- › 初一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 › 初一语文《春》教学反思
-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
- › 初一语文知识点:土地的誓言
- ›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句子翻译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语文课文《下棋》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