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 打好阅读能力根基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

当前:首页 >> 小学二年级语文 打好阅读能力根基

小学二年级语文 打好阅读能力根基

日期:10-31 19:42:46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 | 浏览次数: 677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http://www.gaofen123.com 小学二年级语文 打好阅读能力根基,
    1 、正确朗读     正确朗读的标准是: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错读、不重读、不倒读、不唱读。读准字音就是指字音不能够发得含含糊糊的让别人听不清楚。不丢字、不落字非常重要。因为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容易马马虎虎地把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字落下去了。还有的往往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读的时候容易多加字。不错读也是说读的时候不要出现问题,不要嗑嗑巴巴。读得不通畅会影响我们表达的效果。另外,有的同学爱拉长声音读,这叫做唱读。它不利于我们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如,《小虾》中有一段描写:”有一次我用小树枝逗一只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刻躲到缸底,不停的挥动着细长的腿,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一翘一翘的,连眼珠也一突一突的。”     在读描写小虾样子那几句时,不要唱读。如果慢读、唱读,就把当时小虾的样子给毁掉了,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小虾的状态。因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如实地反映课文中的内容。     2 、词能连读。能按句逗、自然段恰当停顿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一些词给读断了。举个例子,《精彩的马戏》中有一句话:”熊踩木球也很好玩。”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好它的停顿。如果停顿不对,就成了”熊踩,木球也很好玩”,意思就表达错误了。     所以要注意把词连起来读,遇到句号、逗号则应该有自然的停顿。如果一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也要停顿稍长一些。一般情况下,逗号停顿最短,句号略长,段和段之间更长一些,这样才能让别人听出你所表达的每一个小的意思和大的意思。我们继续来读完这段话:     ”笨重的黑熊爬到大木球上直立着身子,小心地移动着双脚,让大球滚到跷跷板上,木球刚滚到跷跷板的那一头就落下来了,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 ! 人们发出一阵哄笑。”     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如果句、逗停顿恰当,我们就可以把笨重的黑熊在上面表演的情景了解清楚,同时还能够了解人们的反应。     3 、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先来看两句话:”天上的乌,地上的虫,水中的鱼,他都喜欢。他从来都不捉弄小动物,而是观察它们怎么生活。”这是讲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从不拿小动物寻开心,读的时候应该让我们感到达尔文喜欢所有的小动物。     再看松鼠妈妈说的话:”傻孩子你看错了,那不是树,是人啊 ! 他会伤害你的。”通过朗读我们要把松鼠妈妈着急的样子表达出来。但是,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他怎么能伤害小松鼠呢 ? 因此我们越是把松鼠妈妈着急的语气读好,就越能让我们体会出达尔文对小动物的爱之深 o     《小壁虎借尾巴》中有这样一句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 “其实小壁虎每次找朋友去借尾巴的时候它都很难过,也很焦急。因此我们要读出这种难过、焦急之情。同时我们也会感到,小壁虎还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所以读的时候要把重音放到”借给我”三个字上。另外,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停顿。在哪停顿呢 ? 可以在”行吗”之前。因为小壁虎很难过、很焦急,它特别想要这个尾巴,它的停顿表现出这种期盼能够得到尾巴的迫切心情。     《狐狸和乌鸦》中,乌鸦跟狐狸有 3 次对话。第一次,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 ! 亲爱的乌鸦。”这是狐狸在暗暗地打主意,怎么才能得到这块肉呢 ? 笑是它装出来的一副笑脸,想讨好乌鸦;”您”是尊称。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狐狸那种假装尊敬、假装问候的语气读出来。第二次,狐狸表示对乌鸦孩子的关心,想用这种方法来讨好乌鸦,好让乌鸦开口。所以这时读狐狸话要用一种假装亲近,假装关心的语气来读。第三次,狐狸看出乌鸦喜欢听奉承话,就把不属于乌鸦的优点全安在它身上了。比如,”你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你来可就差多了”,”你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你唱歌”,狐狸故意奉承它就是想要乌鸦开口好得到那片肉。读狐狸第三次夸乌鸦话时要读出假意的赞美。而读麻雀的话则要读出那种瞧不起的语气。     《小企鹅和妈妈》这篇课文是讲小企鹅妞妞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小企鹅与妈妈的对话说明:在妈妈身边看世界只能看到很小的地方,只有出去闯一闯才能看到多彩的世界,长知识、长见识。当小企鹅第一次看到天空时,它说:”噢 ! 这天,这天多好看 ! “这句话中的”噢”要读出惊讶和赞美的语气。”这是蓝色的天。”妈妈告诉它的话要读出平和的语气,速度稍慢一点,每个字都要读清楚。后面妈妈说:”这世界就是由蓝色和白色组成的吗 ? “注意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要体会出妈妈是在教导小企鹅,因此,要亲切温和,像长辈跟自己的孩子说话一样。     《美丽的公鸡》是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公鸡整天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美丽,而在得到大家的帮助以后转变为天天打鸣报晓、为人民做好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他能不能为别人做事。最初公鸡自己觉得自己很美丽,于是跟别人比美,后来它知道了什么是美丽,就做出真正美丽的事情。     首先来看公鸡想与啄木鸟比美的情节。读的时候语调稍微高昂~些。”咱们比比”--在这儿后面可以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谁美”。其中,”美”字可以拉长声音读,来表现公鸡故意炫耀自己的心理状态。读啄木乌的话时可用平静、冷淡的语气来读,重音放在”要治病”上,以突出啄木乌认真的态度和一心为老树治病的想法。公鸡却以为啄木鸟不敢比美,悠然自得地走开了。读最后一句时就应该突出”大摇大摆”这个词,以表现公鸡的傲慢与无知。     4 、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朗读时声音洪亮、发音清楚,才能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的表达出来     四、默读     默读就是不出声音地读。它是我们读书的主要方式。默读时不仅要不出声,还要不动嘴唇。     1 、默读的特点     (1) 边读边思考     我们在默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要带着问题读书,而且这个问题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的。例如,《葡萄沟》。既然它的题目叫《葡萄沟》,文章一定跟葡萄有关。那么这里的葡萄是什么样的呢 ? 有什么特点呢 ? 这里的葡萄干又是怎样做成的 ? 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会很快找到答案的。通过这样的思考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重点。例如,这篇文章有一个重点就是:”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找到了重点后,再进行认真的思考,学习就会越来越深入。     (2) 不动笔墨不读书     默读课文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动笔:自己读不懂的、有疑问的都可以勾画和批注。     2 、检查自己的默读情况     检查自己的默读情况有几种方法:     (1) 检查结果:默读后通过做课后习题来了解读书的情况     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课后就有几个问题:”在北京西南有一座什么样的桥 ? 卢沟桥的狮子共有多少只 ? “等等。经过默读、思考,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能够顺畅地答出来,说明默读的效果非常好的。     (2) 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读课文《蜜蜂引路》时,我们就可以考虑:蜜蜂给谁引路了 ? 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 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 列宁为什么去敲那个小房子的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果然”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并对文章的重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列宁怎样通过观察花丛中的蜜蜂和蜜蜂飞进的园子,找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我们经过思考和推理,自然会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认识。     (3) 通过仿写巩固默读的效果     例如在《小虾》一课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小虾吃东西的情景的:”小虾吃食物总是先用钳子碰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碰再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吃起来。”我们通过默读,可以了解到小虾谨慎的特点。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仿写,描写别的小动物或者是别的内容。你一定会对这一段话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仿写对我们默读效果是一个很好的检查。     (4) 通过续编故事检查默读效果和加深理解     例如,《骆驼和羊》讲的是骆驼和羊争论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它们去找老牛评理,老牛就说,高矮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你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听了老牛的话,骆驼和羊一定会有很多想法,也可能会有很多争论。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7 如果我们去续编文章,就会对文章的内容进一步地深刻理解。     五、理解文章内容     1 、理解文章中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的初步要求就是理解自然段的内容。来看一篇文章--《聪明的华佗》。     第一段:”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这一段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中交代了华佗是谁,后两句告诉我们因为爸爸去世,妈妈送他去当学徒。     第二段:”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他看见两只羊在那打架,叫华佗把他们分开。”这段共有两句话,是说蔡医生想用使两只羊分开这件事来考小华佗。     第三段:”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华佗看见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段讲华佗看到这种情况以后,要想办法。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第四自然段进行了介绍。     第四段:”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见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争斗的羊就被华佗引开了。”     实际上第二至四自然段,都在写蔡医生出题考华佗。华佗用嫩草巧妙地引开相斗的羊,这正是华佗的聪明之处。     2 、在理解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年级语文  能力  

相关分类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 更新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