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恰同学少年》触动少年同学的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昨天(4月16日)的《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消息,说所谓“红色经典”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首播,引发收视“热潮”云云,报道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到湖南第一师范参观游人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看来,黄金周要火一把了。有人总结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上独辟蹊径,寻找了一条革命历史题材和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路子。所以这部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国文联副主席杨志今),有人说,我想这部电视剧不仅告诉观众毛泽东那代年轻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而且也给今天的年轻人深刻的人生启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
什么叫做革命历史题材和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草民有些不明白,当今的年轻人的“审美”,早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但有几点是比较统一的,就是“金钱崇拜”,“权势崇拜”、“漫天都是情爱”不信,看看哪一个“偶像”的捧出,不是伴随着一大堆什么“老爷”呀、“少爷”呀、“小姐”、“太太”呀,豪宅深院、花团锦簇、勾心斗角之类,或者是什么“皇上”呀、“太子”呀、“格格”呀,或者是什么“老大”呀、“大哥”呀、“蛊惑仔”呀,刀光剑影、打打杀杀、昏天黑地。
(www.gaofen123.com欢迎您投稿)
所以,草民不太或者说不完全理解是“审美情趣”拉近了年轻观众的心,草民倒是觉得“启迪”二字可以商榷,但问题是“启迪”了什么呢。《恰》剧每天播送的时候,一般草民在打字,而草民家有一位忠实的观众,每集必看,剧中的配音就不时传入耳中,开始草民也以为是如今一般的“红色经典”的套路,伟人的故事,然后弄点“爱情佐料”拌合拌合。但后来觉着诸多的配音所反映的剧情似乎在哪里“听到”过,也没有想到会创收视率高点。直到后来见到一篇据说是编剧的内心独白的博客,其在“受宠若惊”之余,说不过是想对目前的教育模式来一个反思而已,草民这才恍然,原来许多东西是久违了的“教育革命”中曾经讲过、试过,后来又被批判过,“拨乱反正”过的东西。
那是什么样的环境令如今的同学少年们对《恰》剧如此热切呢,如果把当今的孩子从7岁到22岁,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经历回顾一下,可以说是“不堪回首”,社会对高学历的畸形心态、底层劳动者的艰辛生存现状、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惟升学、惟名校、惟分数是举的学业大山,压弯了孩子的背,草民每次提起自己孩子的书包,都是从手中沉重到心中,逼坏了孩子的眼睛,草民隔几年陪孩子去医院验光,不免叹息。而《恰》剧给出了一个全然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师生关系集大成的对照,实在是一种无法推却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原来可以这样学习,原来可以这样成才,原来这么多赫赫有名的英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特别令人感慨的是,一代抗日英烈、名将张自忠,居然也与这段历史有些瓜葛(放走了身藏“禁书”的老师们)。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曾经按照那些理念对教育体制进行过“革命”,可惜因为“操作失误”,或者说“操之过急”,或者说“有所偏颇”,没有取得成功,还留下不少话柄。
比如,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所说的:“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起来;”,实行“全党办学”、“全民办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办教育,对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等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发展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并行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在高校招生中贯彻阶级路线;学生和教师大量参加生产劳动;缩短中小学学制;大学组成干部、教师、学生三结合的委员会改造系科和专业,编写教材、讲义,集体著书,联系实际工程开展“真刀真枪”的科学研究和毕业设计,等等。
比如,1964年毛泽东的“春节谈话”认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还是考入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各级学校缩短学制。实行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大学三年的新学制,从而使中小学教育从12年减为9年;从小学至大学毕业,由17年减为12年;改革学校教育。从小学进初中起,废止各级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
抛开文革以前及文革中极度政治化的不正常做法,人们可以从《恰》剧中体味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曾经的存在和实践,这恐怕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引人之处。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前一段日子,每晚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放了《恰同学少年》,学校也开了绿灯可以在电视剧期间不上规定的自习。于是,我可以在一种轻松和自在的心情中,去欣赏这部颇有教育意义的片子。
即使在和平年代,毛泽东不遥远,少年毛泽东更不遥远,何况是恰同学少年,简直就是很近。一个可以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
学生毛泽东。诗人毛泽东。领袖毛泽东。
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应该是比我的大学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更能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系列活动,不是我们不可以,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很多很多。毛泽东同学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了个楷模,相信学习,思想,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喜欢文字,以抒情致,一个写诗的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是思想的光泽还是心胸的气魄?或许,两者都是。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毛泽东的少年想法如此澄澈而深邃,他朗读《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热爱生活,诗意生活,也许,就是他自己的所说:身健方能气雄!
领袖的少年,自然有领袖的风采。决断和判断,言语和行动,然而,毛泽东的愿望:只是想做教书先生!可是,革命在呼唤他!一个只想教书,一生也未用过强的毛泽东,在对未来的憧憬和生活的热爱中缔造了共和国,建立了新中国!个人只有融在当时代,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毛泽东是这样!我们呢?
在乌有之乡参加《恰同学少年》剧组与北京大学生交流会杂记
接到通知,我还以为是个范围比较小的交流活动,等我赶到了乌有之乡才发觉坐了满满一屋子的学生,学生来自北京各个高校,有北大清华的,有人大的,农大的,有北航、北京科技大学、北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等。活动是从共同朗读毛主席的诗词开始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学子们激情昂扬的朗读的确催人振奋。和电视台的节目完全不同,这是个同龄人的交流‘大会’,不是什么‘粉丝’大会,不是访谈会,没有什么主持人提问、把关,交流气氛极其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和主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交流完全不同的是,这个交流会完全是心灵的交流,是看了电视剧后感想的交流,同学们更多地是谈这部电视剧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反思,带来的对现实的思考。几个到来的剧组成员更多的成了旁听者,成了感谢和倾诉的对象,以至于组织者周老师不得不打断一下,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剧组成员的到来,进行问答式的交流。
在会上有好几个同学都说他们看了不止一遍,有个同学说她都看了三遍了。北航的同学说,他们看了《恰》剧后专门在他们办的报纸上出了一个《恰》剧专版,还组织同学观看,刻录DVD发放给同学。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组织的社团,也决定要把《恰》剧做为他们的指导方向。大多数同学都反思了自己的现实,认为青年毛泽东才应该成为他们的人生方向;好几个同学都谈到了‘刘俊卿’这个角色,共同的感觉是现在的学生中有太多的‘刘俊卿’,应该引起社会的警惕和反思,有个同学还提出我们现在要去‘刘俊卿’化。学生们还谈到了改造现实的问题,为此还引起了小小的争论。
因为要发言的人太多太多,快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我一定要发言,因为我代表着很多同学的期望。原来这是一位‘恰同学少年读书会’的同学,这个读书会就是因为《恰》剧的播出,通过百度的恰同学少年吧相互认识而组织起来的,他们已经开展了三次活动。这位同学非常感谢《恰》剧的创作人员,正因为《恰》剧的播出才把这么多有理想有追求但平时却互不相识同学聚集到了一起,他还说,这样的人虽然现在还很少,但将来能够主导中国进步的必定是这样的一批人。听到这里,我忍不住使劲儿地鼓起掌来,随后,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恰》剧的播出,不仅触动、影响和改变了很多大学生(很多同学们的发言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大学生们还非常想知道该剧对几位青年演员们有什么影响。出乎我的意料,《恰》还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几位年轻演员,扮演‘蔡和森’的徐亮就提到,播出后,有家广告商找到谷智鑫(毛泽东扮演者)希望能给他们做广告,但小谷却拒绝了。按说做广告也不违法,著名演员接广告的大有人在,不是什么大事,但小谷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金钱的诱惑,实在难能可贵。不止是小谷一个人如此,徐亮就提到,以前他和普通的其他演艺圈青年没什么区别,就想多多挣钱,管他是什么剧本,来吧,都来找我来吧。但自从出演了‘蔡和森’后,他变了,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有了更高的标准,对演什么戏也有了新的准则。前几天,剧中的‘陶斯咏’给他打电话,说有个什么什么戏找到他,问他想不想演;徐亮说你觉得呢?‘斯咏’说我觉得你不会去,而且我也不想去。徐亮说我不会去的。据徐亮透露,该剧之后他们几个人推掉了好几个剧组的邀请,仅从金钱上来衡量也是不小的损失。而做为演员来说,尝试各种角色是一种普遍的愿望,谁都不希望固定在某一类专门的角色里,但这些年轻人却敢于拒绝,把社会效果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令人敬佩。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活动真是一晃就过去了。最后,交流会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激情昂扬的集体朗读中结束。
(www.gaofen123.com欢迎您投稿)
在会上,看到这么多年轻学子畅谈感想,我这个中年人也非常想说两句。但时间太短,我想说的却太多太多,不好意思占用年轻人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所以还是没有发言。《恰》剧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让很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想到了网上一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是的,今天的世界尽管和毛泽东青年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却没什么变化,青年人发现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只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人生变得毫无意义(不然,怎么有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自杀?),他们当然不会像被生活折磨的小心谨慎的中年人那样,他们当然不甘心当然要左右挣扎力图冲破这些束缚,于是青年毛泽东们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然不同的,非同凡响的,充满激情的人生道路,这样的人生道路契合了年轻人的心灵,因此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改革这么多年,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有许多。但惟有这部《恰》剧才引发的青年人对人生对理想这么多的思考和改变。我以为,《恰》剧播出的社会效果说明,能够指引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只有毛泽东思想,除了毛泽东思想,再没有什么其它的理论或学说能引起这么积极向上的社会影响了。
非常希望中央能够对本剧的反响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认真反思改革的道路,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青年人,怎样给为青年人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未来。
上一篇:《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00字
下一篇:《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读后感1000字
TAG: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
- ›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 › 《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读后感1000字
- ›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000字
- ›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00字
- ›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 ›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