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分析:
1、总体特征
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导向正确。大家普遍认为体现了稳中求新、求变、求活的趋势。所谓“求新”,是根据时代发展设计新的情境,提出新的要求;所谓“求变”,是命题的思路、形式有新的变化;所谓“求活”,是通过试题创新,能激发考生的思维活力.
2、重视基础
试题内容紧扣教材主干知识,例如,主观性试题观察的角度包括:既有生产力的自然因素,也有生产关系的变革,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也有微观经济要素的分析,多角度分析的核心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客观性试题紧扣基本知识的细节,把重点和热点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与比较能力。就历史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台湾问题、和平崛起、两次大战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为主干知识。
3、重视能力
重视对发现、收集和理解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能力的考查。例如:如历史学科第14、15题,考生可以直接从题干的图片和地图中提取和解读信息,判断回答问题。例如:37题把主干知识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突出对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和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的能力的考查。39题第一问:通过简单材料加强对所获得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的能力的考查。
4、适时突出热点
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但高考题不一定是模拟考试中的“热点”考题,而一定是热点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机结合。比如,考查考生审题阅读能力、图表观察能力、热点透视能力、比较分析思考能力、学科综合能力等,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转化成对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对传统试题的突破和创新。如历史学科中关于台湾问题问题、和平崛起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红色之旅”等题目都作为载体,也体现了新教材的变化趋势。
二、教学反思:
历史高考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向上看,已日渐突破以往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考察的臼窠,试题的设计角度 、命题水平和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都不断增强, 就整个试题分布上看, 对思维能力考察的分值达到3/4以上 ,而且在史实间的联系和迁移, 题目的重新设计(指内容常见但设问变化)和转移,试题的分析审题、思维的 提高和创新及基本概念和史学理论的考察上也引人注目。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科能力在教学中的反映,证明了“ 考试说明”的指导性作用和意义,因此,能否适应高考,通过对考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力思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面,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日渐重要。只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复习中注意联系实际内容予以引导、启发和讲解,着重他们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较好地培养学 生的应变性,真正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
1、迁移联系各种史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揭示同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具有同性作用,反之,将已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或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无疑也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更高层次和能力,即异化性作用,这两种迁移,联系方式的运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思维呈现跳跃性,这就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疏导和暗示、适时引导也是很重要的。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设计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变通能力
事实上,高考命题的范围、覆盖和比例,早已不再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了,而是不避重点和难点,也考虑到热点和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当代的中国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教学时对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性强的典型性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指导,教学中根据需要和可能性,将一个史实变换设计成多种题型,并就每一题型的侧重点、思路和方法及失误迷惑的原因予以简析,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此外,对于热点和时事感强的有关内容,除了搜集理好一些备用材料外,从世界战略、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外环境形势方面进行设计转换,也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3、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培养学生适应各类题目的解答能力
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各类题型的测试功能方面的训练;其二则是指学生在试题的鉴别、审定和答题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能力。说到底没有正确的审题,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答题,二者结合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解答能力。
这里,就审题方面来说,每种题型都必然会有相应的历史要素,诸如时空地域主体设问以及各种范畴的层次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还有各种能力评定的要求(概括、归纳、分析现象、联系对比、说明理解等),在训练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此认识明确,特别是这类要素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
测试功能增强,往往隐含较深,不易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补充,进行发掘、提炼。磨刀不误砍柴功。尽管这会花费不少时间,操作起来,显然有些琐碎,但是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和强化要求,学生就会适应各种不同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这些显性或隐性要素的试题技巧,同时这也是准确解答试题的基础。
其次就答题方面而言,鉴于历史材料已向各种题型延伸的特点,我们必须寻求积极的对策。这里就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作简要说明。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明确提问和材料的关系属于外延式(答案在材料外)还是内涵式问题(与前述相反),其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并且注意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要论从史出,并且具有一定的高度;解析的层次性、能力性也要逐步提高,这在无界定性设问中尤为明显。另外要注意每一设问后的分数值,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解答该题的信息量的多少。在处理获取的有效信息时,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须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杂乱,论点要明确,所列的要点必须清晰,即便是纯理论性的认识,也要注意还原成历史感强的学科性语言。
当前,历史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已日渐深化和提高,这是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历史教学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方面具有许多优越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提高成绩的潜在能力,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出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 ›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学年度工作总结
- ›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 ›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 ›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 ›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 ›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