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教育学习读书使人优美

教育学习

当前:首页 >> 读书使人优美

读书使人优美

日期:10-31 19:37:21 | 教育学习 | 浏览次数: 611 次 | 收藏

标签:教育学习,http://www.gaofen123.com 读书使人优美,




林语堂 读书的艺术



我把有味或有兴趣认为是一切读书的钥匙。这一来,因而发生的就必然是那兴趣是自己选择的或个人的,正如对于食物的所嗜一样,最卫生的食法,终究是就一个人所嗜爱的东西吃,因为这样吃下去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消化。读书也正与吃东西一样,甲的甘肥也许便是乙的毒药。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志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正如袁中郎所说:"若不快意,便置之,俟他人,或别有独契者自去读。"
所以,世界上是不会有什么书是绝对必须读的,因为我们的知识的兴趣是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像一条河一样的流的。只要有相当的树汁,那树木无论如何都会长起来的,只要有泉源的新流,河水是总会流动的。当那水打着一座石壁时,它自会绕之而行的;当那水流到了一所可爱的低谷去时,它自会在那里停留荡漾一下,当那水流到一所深深的山涧时,它便会经常留在那里;当那水流至激湍时,它便会直向前去。这样,一点也没有什么勉强或决定的目的,它一定有一天会流入大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所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时某地,某个环境或某个年龄中一个人所必读的书。我颇以为读书,也正像婚姻一样,是也决定于命运或"姻缘"的。甚至有一本书是每个人必读的,如《圣经》也有一定的时期。当一个人的思想与阅历还够不到阅读一部杰作时,那杰作在他的嘴里只有一股坏滋味。孔子说,"五十而可以学易矣",这便是说一个人在45岁时便不应该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极有醇味的话,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一个人在自己年龄未到成熟阶段时就不能体味到的。




读书只读一流书

我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神学?我觉得一定要。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理论著作。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这神秘往往被称之为上帝的话);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要读。像弗洛依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的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人是情感的动物。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所以为了情感成长的丰富,一定要读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一种是音乐。所以我读诗,读诗话,读乐话,“读”音乐。

文学不可不读。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的想象力挑战,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缺乏深刻性——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的存在本质和表征。我喜欢的作家有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雷蒙·卡佛,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接下来就算得上村上春树了。我有村上的日文原版,英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和国内的林少华译本。我是村上春树迷。为读懂村上,我发誓开始学习日文这东西。

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当然这是“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另当别论。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所以我常说: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读,故我在!




阅读——一个人的信仰



一个人,因为信仰而幸福;一个人,有阅读作信仰,更是他的幸福!

因为阅读,我们知道在道路的尽头,不管遭遇怎样的黑暗与不幸,他总在等待着我们。就像一个看似严厉、冷酷的父亲,在孩子疲惫无力的时候,总是张开了双臂的温柔,等待他的孩子归来,然后用无言与沉默洗去孩子的疑虑、痛苦、挫折、孤独,再赋予他永恒的光明。

阅读,是因为开始怀疑,开始彷徨。我们一直在苦苦的跋涉中找寻自己所要的答案。可是,生存是无情的,现实是残酷的,所要走的路在哪里?很多时候,自己真的不知道。尘烟四起的荒漠,可有精神的路标?谁陪我们从容地走在永恒的黑暗?

阅读,是为了找寻生存的答案,为了抵抗身边泛黄的流俗。选择阅读,就是选择孤独;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怪异;选择阅读,就是选择边缘。我们想走的路,不只有分数,不只有公式,不只有文凭。那里有爱,有梦,有理想,有追寻。

阅读,给了我每天一张洁白的纸。希望这张纸上有外在世界的精彩痕迹,更有内在的真正的自我唤醒。唤醒灵魂,灵魂才是真正的存在。有了灵魂,我们的每一天才可能有意义。有了意义,才开始有真正的信仰。

阅读,一个人的信仰,孤独的信仰。走在平凡的日子里,它正在洗刷尘起的风暴,然后又给我宁静、希望和安慰。只有他在一遍遍地给我期许,对于一个纤弱得随时可以消失的生命,信仰变得如此地珍贵。

尽管仍然没有确定的方向,尽管仍然找不到终极的意义。但是,我却能在无边的黑夜里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了。阅读让我听到了自己深处的声音,大海一样的声音。尽管它很微弱,但是依然能够穿透心灵的厚壁。

我知道,它也许会消失,但是对于聆听过的人,有过哪怕片刻的安宁和顿悟,就已经足够足够。

阅读让我步履沉沉,岁月不再轻飘飘地吹散在风里。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自己,哪怕从此与所有斑斓的色彩挥手别离。



假如没有读书


作者: 郑俊甫

这是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谈话节目。嘉宾一共4位,都是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们来自这个城市的各行各业,引领着各自领域的潮流和风骚。他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是无数男人眼里的标杆和努力的榜样。
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无一例外地生长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从小家境贫寒,衣食无着,完全依靠父母节衣缩食,供养着读书、上学,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了今天的成就。
谈话就是围绕着“读书和命运”这个话题展开的。4个男人的故事虽然各有千秋,却也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意。节目在平静和缓的氛围里接近了尾声。
接下来,照例要有台下的观众来提问。第一个获得机会的是位记者,他问了一个记者们都喜欢问的问题:“假如父母没有送你读书,你觉得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第1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那我现在肯定不会坐在这里。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发现村子里跟我一起长大却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大都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山里缺水,每天驮水吃饭,引水浇地,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第2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你们说不定就会在城市里随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见到我。念高中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背上背包出去打工了。说真的,当时,我也偷偷打好了背包,要不是母亲求亲靠友借来的钱,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第3个男人说:“我们那个村子现在是全乡有名的养鸡专业村,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都在家里养鸡。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说不定大家餐桌上的烧鸡炖鸡叫花鸡,都是我养的呢。”
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气氛轻松活泼,一切都朝着节目预定的方向发展着。
最后,观众的目光落到了第4个男人身上。大家都觉得,在那样的场合,他也一定会照着这个思路说下去的。
没想到,第4个男人沉默了一会儿,却忽然用一种沉重得有些压抑的语气开了口,就像是迈进了某种痛苦的回忆。他说:“我念高中的时候,家乡正值旱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这对靠田糊口的村里人,无疑是个灾难,那时候,村里一共有3个人在县城读书,其他两个人都因交不起学费退了学。我也想退,父亲不让,父亲甚至为这件事打了我一巴掌。”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筹的钱,供我读完了高中,又让我念了大学。临毕业的那年,本想着可以挣钱养家了,没想到父母却双双病倒。他们的病都是能够治好的,要是放在今天的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读书使人优美》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教育学习 更新

教育学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