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A.《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B.《德拉古法典》的制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
C.《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
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2.进一步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事件是:
A.基伦暴动 B.《德拉古法典》的制定 C.萨拉米危机 D.疯诗人事件
3.从上层建筑领域给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5.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 imoomnes,quantum 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6.《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9.(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www.gaofen123.com1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1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整顿吏治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 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 实行租调制 D. 革除旧俗
15.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6.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改革内容都涉及到军事方面 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
1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1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19.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 募役法 B. 青苗法 C. 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20.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1.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B.抵御西复与辽的军事进攻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2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D.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3.教会提出“双剑说”和“太阳月亮说”的目的是:
A.维护封建王权
B.针对新教的冲击,维护天主教的权威地位
C.谋求基督教的统一
D.使教会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
www.gaofen123.com2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5.加尔文改革中与马丁•路德明显不同的是
A.因信称义 B.民主选举神职人员 C.否定教皇权威 D.简化宗教仪式
26.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双重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意志宗教改革 B.日内瓦宗教改革 C.尼德兰宗教改革 D.英国宗教改革
27.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从印度走更便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28.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①封建统治本生的弊端 ②欧洲列强的干预 ③阿里政权的穷兵黩武 ④ 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镇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9.下列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近代非洲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
B.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埃及当时的国情
C.改革推动了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0.“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B.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C.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D.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其中第31题13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高二历史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 › 高二历史上半学期模块检测试题
- › 高二历史期中试题与答案
- › 高二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
- ›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 › 高二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记忆口诀
- › 高二历史总结:大国双边关系撮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