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经济增长中资金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的国际比较(%)
国 家统计年份资金投入贡献份 额劳动力贡献份 额技术进步贡献份 额
中 国1952-1982513019
美 国1946-1956121771
日 本1952-1966201565
原苏联1965-1975132463
--摘自东北师大出版社《国情教育读本》
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③综合材料一、二,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三、问答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26分。
28.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革命的主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较之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29.1929年和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试从引发原因、前提范围、作用影响等方面简要比较两次经济危机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D 3. D 4. C 5. D 6. C 7.B 8.B 9.B 10.C 11.D 12.B 13.D
14.D 15.B 16.B 17.D 18. C 19.C 20. D 21. A 22.A 23.B 24.D 25. B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共24分。
26.①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实质: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4分)
②主张实行平等、独立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反对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发展交通和金融事业,奖励民间开矿,设立保险机构。(4分)
③不正确,(1分)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资政新篇》则是鼓励发展私有经济。《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5分)
27.①反映了这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渗透,许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的周期缩短了,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3分)
②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科学贡献份额低,国家经济发展要领先人力、物力。资金的大量投入,劳动生产率和原料、能源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4分)
③启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努力向效率型、科技先导型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转变。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缩小差距,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3分)
三、问答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26分。
28. 19世纪末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①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因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欠成熟,尚不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②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上层发展突出,他们对封建势力更有依赖性,故对清政府抱有幻想。③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故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势力。(6分)
20世纪成为主流的原因:①20世纪初,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更显突出。②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其反动本质更被人民看清。③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使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④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4分)
进步性:①斗争方式上,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②斗争目标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9.引发原因:根本原因相同:两次经济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决定的。直接起因不同:1929年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生产的无序、混乱状态造成生产与销售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而引发的;1973年的经济危机则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抵制发达国家操控的不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引发的,即中东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造成世界性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发生发展。(6分)
前提范围:都是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发展为前提,都是始发于一国而后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分)
作用影响:两次危机都产生重大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性质、特点等又有较大差异。前者危机幅度大、破坏性强,后者幅度和破坏性都较小;前者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引起法西斯势力猖獗、蔓延,导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结束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或称为“滞胀”的发展时期,但没有导致极端的政治后果。(6分)
+《高二上学期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相关文章
- › 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英语听力原文
- › 高二上学期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 高二上学期历史重点归纳
- › 新课标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考试
- ›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上学期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