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初三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复习要点九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当前:首页 >> 初三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复习要点九

初三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复习要点九

日期:01-06 22:50:07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浏览次数: 701 次 | 收藏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资料,http://www.gaofen123.com 初三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复习要点九,

  (7)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8)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9)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1)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12)苦

  古义:愁

  今义:苦(一种味道)

  (13)荷

  古义:扛

  今义:荷(一种植物)

www.gaofen123.com

  【通假字】

  1.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倒装句】

  1、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后: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原文:且焉置土石?

  倒装后:且置土石焉?(疑问代词“焉”提前)

  3、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倒装后:随率子孙三夫荷担者(定语“三夫”后置)

  4、原文:告之于帝。

  倒装后:于帝告之。(状语“于帝”前提)

  【被动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他是一位巨人,是一位敢于向自然与困难挑战的英雄,他的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到底,去创造更新更美好的未来。用四个词来概括:目标远大,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草木,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目光短浅。

  晋 张湛

  (1)“北山愚公者”──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应”──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惧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而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5)“无陇断焉”──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旷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与(欤)?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根据是“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愚公的远见卓识对比智叟目光短浅。

  【赏析】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上一页  [1] [2] 

TAG:古诗词  文言文  初三语文  

相关分类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更新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