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给我们的启示
——我市教学专家评点今年高考作文题
本报记者 张顺
今年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旧书》,不少考生说:有点难,写惯了给材料的作文,猛地见到《旧书》这样的命题作文,一下子有点儿茫然无措。
记者采访了市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杨忠山、随州一中高级教师帅文清等语文教学专家,请他们谈了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看法。
“湖北省的高考作文备考,都有点训练过度。训练过度,就容易固化思维模式,一遇上《旧书》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就无所适从了。”高级教师帅文清分析说,好在《旧书》的命题,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在考生十几年的求学路上,与“旧书”多多少少都有些“缘分”,但作文要写得“出彩”,就必须写出对 “旧书”独到的感悟,写出“旧书”对自己成长的深刻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网络时代,不能丢了我们读书的传统;也可以看出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对考生文化素养的关注。
特级教师杨忠山则对各地今年的高考作文进行了比较。同是开放性的作文命题,还有全国卷1作文题目《期待长大》、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情有独钟》、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等等,这些题目,与考生的生活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要写好拿高分,却要具备相当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一个对读过的书没有什么感触的学生,怎么去写《旧书》这篇作文?同样,对“长大”、“感情”、“时间”这些词语,如果没有相当的生活积累和思考,作文时就会停留在概念层面泛泛而谈,就不能写出感染力强、说服力强的文章。因此,这些开放性的作文题目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小学教育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思考。
限制中藏无限想象
难度中考作文水平
——浅评2011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7日11点30分,随着高考第一门语文考试的结束,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也浮出水面: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这是湖北省高考语文卷单独命题7年来第二次以全命题形式出现的作文。(2008年是请以《举手抬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2009年是半命题作为:请以《站在 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根据相关方面了解,75﹪的考生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难度大,因为2008年的命题作文有一段材料作为提示语,给了考生一个思维指向;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限制要小,考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今年作文的“难度”,难得好,它最能体现学生写作思维水平的“区分度”,能拉开得分距离。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它的认定标准通常有五个方面:一是立意深刻,二是见解独到,三是材料新鲜,四是结构新巧,五是语言出彩。
审题决定立意,立意决定选材。根据考试结束后考生与我的交流,有相当大一部分考生实题实审,实题实写。比如,有的考生就写身边已经翻旧的六册语文课本,写它给了自己知识,写它与自己朝夕相伴,已成知己。有的考生写某某有一套线装书,价值连城。还有的考生写“废旧利用”,描写高考结束,收废品的来学校收学生旧书的场面。这样写,行不行?当然行,不算跑题,但是不容易得高分。预计75﹪的考生都可能这样写。
高考作文要想的高分,在审题上有一种境界,那就是“实题虚审”,“实题虚写”,怎样个“虚”法,首先就是要合理想象,弄清楚题目关键词的比喻义、象征义。
“旧书”,这是一个偏正关系的文题,“书”,是中心词,是主体,它可以象征历尽沧桑的父亲,可以象征头发斑白的老师。长城也可以说是一部“旧书”,翻读它,可以领悟古代汉族与“外族”千百年来的“和”与“抗”的历史,甚至还可以引用一句包含哲理的话“长城,既是屏障又是篱笆”(这是“语言出彩的得分点)。一座古老的城市也可以看着是一部旧书,比如,翻阅北京,就是翻阅中国的文化。古城西安也可以说是一部旧书,翻阅西安,就是翻阅一个“大明王朝”……“旧”是修饰语,它蕴含着沧桑古老、阅历丰富、深沉厚实等等。如果从这些层面来解读这个作文题,你就先“思”夺人(阅卷老师)了,高明的技巧,还可以在正题《旧书》之后,加一个副题,比如:——阅读父亲,——翻阅长城,——品味北京等等,阅卷老师一闪目,就认定你“立意深刻”“见解独到了”,朱笔一挥,就给了你一个53分以上的高分。
通山一中高级语文教师王定授http://bbs.cnhubei.com/thread-2354152-1-1.html
名师点评作文题:旧书不厌百回读
2011-06-08 09:05:15 作者:佚名 来源:武汉晚报
点评人: 甘德炎 湖北省名师语文特级教师
2011年湖北卷作文以《旧书》二字命名,在“命题”和“押题”的博奕中,上演了一起漂亮的反越位战术,巧妙地冲出了重围,干净利索地成就了“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命题目标,可喜可贺。
旧书由本意和比喻意两解:本意的解读可以泛指一切过往的经典,可以是古代文化经典也可以是近现代哲人领袖的经典著述,还可以指考生刚刚读完正被厌学同伴撕得粉碎的教科书,更可以特指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名句中的“旧书”,写出百读深思的治学之道;有灵气的学生还可在突破治学的范畴写出温故知新,以史为鉴等更深刻的理解。
旧书还可在喻指历史,例如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的30年经验教训;李娜创造历史的奋斗经历等。
旧书也可以喻指德高望众、饱经风霜的前辈师长等。
写成记叙文可以记述自己对一本旧书的珍贵记忆,可以写一本旧书对自己的不断警醒,写一本旧书对自己的不懈激励;也可以描写一位有如一本旧书一般的老人,泽被后人、造福乡里的智力贡献。
专家点评2011湖北高考作文:切口小意蕴深广
2011-06-07 19:13 作者: 来源:《课堂内外》杂志
题目:旧书
要求: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点评】2011年湖北卷高考作文是道命题作文“旧书”,本题看似命题作文,限制了具体写作对象,但没有规限立意方向,考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湖北卷近年来的命题思路,“切口小,意蕴深广”,如2010年作文题是“幻想与现实”。此种命题思路,一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具有选拔功能。
本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立意:“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虚”的方面,将“旧书”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伸出“传承与创新”等话题。(编辑:卢孝林)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
《旧书》: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
郧阳中学高级教师 陈红忠
■记者 唐晓玮http://sywb.10yan.com/html/20110608/190733.html
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是: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首先考生要明确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相比,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难度,指向性明确,考生不会在审读材料、吃透材料这个门槛儿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但由于是命题作文,实际上限制了具体的写作对象。同时题目没有规定立意方向,考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湖北卷近年来的命题思路是“切口小,意蕴深广”,如2010年作文题是“幻想与现实”。此种命题思路,一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最为关键的是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具有选拔功能。从题目的角度来看,“旧书”是一道既有限制性也有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它能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更能让写作基础好的考生脱颖而出。
其次在立意方面,考生应围绕“旧书”或展开回忆,或展开联想,或进行理性的思考。将自己对“旧书”的理解、感悟写出来。“旧书”意味着是过去了的用过的、看过的书。在我们的求学过程中,书是不可或缺的,旧书大量存在,哪些“旧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旧书”给过我启示或是启发,哪些“旧书”背后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等等。这些点应是考生思考的重点,也是考生构思的重点,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点来写作。例如本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立意:“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等。“虚”的方面,将“旧书”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伸出“传承与创新”等话题。总之,“旧书”的背后应当体现的是“我”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和感悟,即要体现出个性化的写作。
最后,考生应充分利用好“文体不限”这个条件。但要明确“文体不限”是针对所有考生而言的,对于个体而言文体是应该也必须有限制的。就拿“旧书”这个题目来说,可写记叙文、散文,也可写议论文。考生应根据自己对题目的认识、感悟结合自己擅长的文体来作出合理的选择。一旦文体确定,就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行文,切忌写成“大杂烩”、“四不像”这种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
《旧书》有新意,何故怨声一片?
2011年6月9日 来源:武汉晚报
http://www.teachercn.com/EduNews/News_Sp/2011-6/9/2011060909094382096.html
点评人:高池 本埠资深新闻人《通讯员实务》教材主编
笔者算是个非媒体的专业新闻人,也是一位今年高考考生的父亲,谈今年的作文别有滋味。
我认为,今年我省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新意。题目开放,实在,平稳、大气,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遗憾的是,第一场考试结束,我孩子和我调查的孩子们直言作文棘手,有如狗捉刺猬——无从下手。新浪网调查,截止笔者写稿时,71%的考生认为今年语文偏难,作文成为偏难的主要素。《旧书》有新意,何故怨声一片?笔者认为,有两大问题制约孩子们的发挥空间:一是“文体不限”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空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本来是放宽限制,培养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可是由于作文训练思想和方法的不接轨,导致事与愿违,“文体不限”反而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空间。一个孩子走出考场就焦躁不安。他说,高考作文要得高分,就要写议论文。中考才写记叙文。而且他们高中阶段作文全部训练的是议论文。而他自己想写议论文,感觉把握不大;不写议论文,又怕得分不高,矛盾中,自己的作文写成“四不像”。类似马路越宽阔越容易出事故的交通悖论,这真要好好找原因。文而有体,但体为文用,学生作文,无论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也好,还是说故事讲道理的记叙也好,应该是只要成文成理就好。二是考生求稳心态抑制了孩子们的发挥空间。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有新旧之分,知识也有新旧之分。书籍是思想的躯壳,犹如人,人有贫富之分,思想却无贵贱之分。这是我孩子考试后琢磨题目想到的,他纳闷,考试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紧张,怯场,抑制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原因之一,但他自找的主要原因却是为求高分而求稳。很多考生平时很有思想,敢想敢说,到作文时就非常谨慎小心,平时作文也是力求观点四平八稳、文体四平八稳、语言四平八稳,为分数而考试;为考试而作文,久而久之,丧失了宝贵的的想象力。我也纳闷,现在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超强,可考试怎么就用不上呢?可能是头脑里装满了分数,挤走了想象力吧。
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我们的急功近利的作文训练思想和应试的作文训练方法。
高考命题《旧书》出自谁的典故?
程有元空间学习室http://blog.legaldaily.com.cn/blog/html/76/2455876-15004.html
2011年湖北语文高考命题作文《旧书》堪称全卷最大亮点,在“命题”和“押题”的博奕中,上演了一起漂亮的反越位战术,巧妙地冲出了重围,干净利索地成就了“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命题目标,值得可喜可贺,因而引起网友热议。
其实,这《旧书》一题还有其典故呢!苏东坡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吟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难看出,高考命“旧书”出自诗中“旧书不厌百回读”一句。
《旧书》者,温故而知新也!翻看《论语》,其中写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对此,朱熹诠译得最深刻,他说:“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温故而知新,不是离了故底,别有一个新。须是常常将故只管温习,自有新意。”“温故而知新”是放弃对新事物的直接学习,而从对旧有知识的梳理中来理解新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必然是抓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样通常看来新奇可异,特殊难解的东西,就变得平常普通了。这样一种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朱子所说的“其应不穷”了。
《旧书》者,以史为鉴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古人的又一句至理名言,是温故而知新的更深层涵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扑朔迷离,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不朽史诗,是一座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藏,而这些宝藏往往都藏在《旧书》中,在书中,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千古遗训,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治国安理念,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英雄浩叹等等,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情操,是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党在文化创新的全过程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道德情操和精神支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及思想保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伟大历程中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随着历史画卷的展开,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湖北高考作文题 虽“旧”犹新
2011年06月08日 02:40 来源:武汉晨报
自主命题8年来惟一没材料的纯命题作文
湖北高考作文题 虽“旧”犹新
考生平时练得好少;名师名家大赞有写头
本报讯(记者向洁实习生施雨)昨日,湖北高考语文出现全国最精短作文题,一题《旧书》令考场内外皆感“意外”,这也是我省高考自主命题8年来惟一一篇没材料的纯命题作文。
“没想到是个纯命题作文,平时练得好少哦!”昨日上午,一走出市十一中考点,考生张卉晨面露忐忑。她说,一看作文就寡寡一个题目:《旧书》,又惊又喜又担忧,惊的是不是最熟悉的材料作文题,喜的是这个命题还比较好下笔,忧的是文章写出彩好难。
水果湖高级中学考点,也有多名考生称,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材料,“有点难度”。同时,在本报的新浪、搜狐微博上,许多网友也纷纷表示:《旧书》不好招呼。
“命题作文《旧书》堪称全卷最大亮点。”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有着18年高考阅卷经验的市49中语文高级教师喻宜发说,湖北省自主命题8年来,供材料的命意作文占绝对“主流”,严格意义上的命题作文没出现过,这使得许多老师、考生为了应考而跟风备考,多数都在练材料作文。《旧书》的出现,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规避了考生押题、塑构作文的弊端,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命题作文,吸纳了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相信写记叙文和散文的居多,如果考生注重细节的刻画,拿一个好看的分数不难。
省语文特级教师夏纯德认为,该命题有“写头”,考生可从“旧”字入手,多角度下笔。从字面上来看,可理解为四重意义:破旧的书;时间;古书;人生的不同经历及各个阶段。擅长写记叙文的,可由一本旧书作为引子、线索来展开故事,或把旧书比喻成人生某一个时段写经历谈感悟。写议论文则可从正反两面立意,正面写书虽然表面破旧但内容不旧,反面写有些书虽然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内容过于陈腐,需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
“记叙文、抒情散文可能更讨好!”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楚才作文竞赛资深命题人徐鲁说,每个人都会有关于某一本旧书的记忆或故事。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应该是人人有话说,个个有事写。细品题目,更适合围绕着某一本难忘的旧书,写一篇带有励志意境的记叙文,或是一则抒情散文。
另据新浪昨日进行的湖北高考作文难度调查显示,截至昨晚10点,共15036名网友参与,67.1%的人认为难。
高考作文《旧书》考的是“积累”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
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杨立军严俊杰 张浩 2011-6-8 9:27:03
汉江传媒网消息(襄阳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杨立军 记者严俊杰 实习生张浩)今年高考是旧课程最后一届高考(明年为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昨日上午11时30分语文考试结束后,记者从考生中了解到,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平稳,没有偏题、怪题,而作文则回归到纯命题作文。
11点30分,记者在市五中考点看到,不少考生走出考场时面带笑容,神情轻松。记者询问了几位考生,大多数反映今年高考语文题目相对简单,没有怪题。市三十六中学生刘磊告诉记者,今年语文试题甚至比考前部分模拟考试的题目都简单。
市三十六中高三语文老师赵彬说,今年语文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命题设置也相对传统。例如在诗词鉴赏中,要求写出两首诗第三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选择两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短文写作中,为蔺相如、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等试题,既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
今年的语文作文回归到纯命题作文,要求“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记者在新浪网开展的“2011年高考作文湖北卷难度调查”中看到,截至昨日19:30,12262人中有67.1%的人觉得题目很难,只有32.9%的人觉得简单。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我市不少学生觉得“旧书”这个题目很意外,但写起来并不难。
襄阳五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闫光平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人文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闫光平告诉记者,以“旧书”为题,简洁明了,没有材料和提示语的限制,让考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才华,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题材、内容的可选择性很强。”闫光平说,文章既可围绕“旧书”写人叙事;又可议论抒情,畅谈“旧书”对人的熏陶、影响。再者,“旧书”可以是有形的(指书籍),也可以是无形的(指人或物),这样审题难度不大的题目,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自由表达。当然,行文中需紧扣“旧”的特点,是指那些经过了岁月的淘洗,有着丰厚积淀的事物。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闫光平认为,命题重在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等),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才能有所历练。写好此题,需要考生思维能力与文学修养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编辑:宋林峻)
2011年高考作文评点
作者:王立群
高考作文命题非常不易。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点是“命题作文”回来了。命题作文是中国高考作文最常见的形式,但是,随着猜题之风的盛行,命题作文改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已有多年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大特点是命题作文回来!我回来了!真不知命题作文能够施行多久。
一个好的高考作文命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易懂易写。紧张至极的高考考场之上,一个令人费解的作文题最让考人头疼。比如今年辽宁省的作文:
哲学家拿一个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到了。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
给了这样一份材料,让考生自命题作文,实在像材料中的第三位学生:“我感冒了。”因为他真不知道这个苹果是真是假,无法回答,只好说自己感冒了。可惜在考场上懂不懂都得写啊,感冒了也不行。
湖北省的《旧书》亦属此类。什么叫“旧书”?以出版时间判断,还是以书的新旧判断?如果考生确曾因为一本旧书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自然可以写出一篇感人心肺的好文章,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考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多新书都顾不上看,遑论“旧书”?这种考题确实让考生大跌眼镜。广东的《回到原点》同属此类。
大而空的题目同样不好写。这些年来,这类作文题目明显减少,今年只有陕西的《中国的发展》还在走这种大而空的路子,真苦了陕西的考生。这种卷子到了评卷教师的手上也很难判。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太难了。
真要考考学生的思辨,并非不易出题。今年此类作文题目出得最好的是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都是客观存在,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天津的《镜子》也不错。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哈哈镜、三棱镜,功能不同,人们用这些不同的镜子看人生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类命题会给考生以启发,让他们稍加思考即可懂得,好的作文也可期待。
江西卷别出心裁,取了《孟子》的“三乐”为材料: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是今天成为我们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这个题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无体验;二是解读有问题。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谁当过教师?没有这样的教书体验,怎么会领悟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只有体验过的才能深刻的理解它。学生没有体验,怎么知道这是快乐?让考生选择“一乐”作文,这可能吗?初当教师者也不会有这种体验,只有数十年教书之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孟子》的“三乐”是“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吗?我看未必。解读者把自己的体认当作全体考生的体认,这合适吗?今天90后的考生会把“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当作人生的第一快乐吗?难啊!如果考生不认可这是人生“三乐”,请问:考生心里不认可这是人生的快乐,非要他们把这些当作人生快乐来写,考生只能说谎了。这岂非胁迫考生说谎呢?
全国卷最受人关注。因为使用全国卷的省份仍然最多。但是,今年的全国卷一的《期待成长》实在不易写好。全国卷二出得也有问题。诚信是道德的底线之一。缺乏诚信是当前的大问题。全国二卷刚好就这一问题命题,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28.1%主张留自己的考生怎么答?据实而谈,肯定不行,评卷的标准绝不允许给这类考卷判高分。不据实而写,这可是考验考生说谎的能力。我们如何判断一份考卷是否说谎?说谎说得好的文章会得高分吗?
+《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相关文章
- 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
- › 2011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01.悄悄地提醒
- › 2011年泉州市语文中考下水作文
- ›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世乒赛与蒙古帝国的陨落
- › 2011年中考作文——十四岁,我又多了份坚持
- ›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
- ›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大收集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评点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