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节课不应该上的,因为时下已接近期中考试,我们学校高一的期中考试定于11月7日和8日进行。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停课让学生复习准备考试。因历史组有项市级课题需进行中期评估,按照课题评估程序,必须上一节课,于是今天下午在7班就开了课。听课的老师好多,有组里的8位老师,有校级领导4位,当然还有课题评估领导组4位老师以及其他组的4位热心支持我的老师。
师生问好后,我便引导学生了解专题四的核心精神,读文字:民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依法治国。学生大声朗读,我多么希望学生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啊。
在屏幕上呈现我归纳的知识体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建国初期政治建设开创;1956年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的挫折、转折和发展;祖国统一大业)
目的是想让学生形成宏观的对必修1主题的理解,即以政治构建专题,以时间形成发展线索。
接着展示了本节课的提纲: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2、筹备会议3、成立4、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指出本节课的重点是三大制度,并阐述新中国成立和政治建设的关系,即新中国成立为政治建设奠定基石。学生在下面紧张抄写提纲。听课老师为了笔记的丰富在记录,我便停下来,利用这段时间,细细看了教室场景,57个学生和21个老师共处于这一间教室,窗帘拉了下来,为的是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和图片更清晰,在这个秋意浓浓的下午,教室里浮现出温暖,我在上课,我是这个场景的主角,瞬间,我为自己感动,一种幸福感和责任感涌上心头。
收了思绪,继续讲课。
因为这一节课内容繁多且艰深,我怕时间来不及,也担心对话交流互动,学生无法跟上节奏而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内容以自己讲为主,当然我非常注意自己语言的感染力。
提到新政协会议重新选举了新的中央人民委员会,我打出了国家主席的人员名单,然后提问:主席构成情况说明了什么?问了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的学生并没有答到要点上,我只好自己概括:说明中共在建国初就非常重视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民主党派在中国有充分的参政和议政权利。
手头存有开国大典的视频,所以就不用我枯燥地描述了,放出来让老师和学生看。这个视频做得确实不错,比如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镜头,而且是毛泽东的原声,还有周恩来写的历史碑文和他的原声朗读,再配上赵忠祥特有的富有磁性的解说,丰常有感染力,课后一位领导对我说,这个视频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思想张开了翅膀。
三大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它们构成了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是从法律上确认了这三大制度。所以我把讲课重点放在了一届人大和《宪法》上。先是从两大内容、
两大原则、作用三个方面叙述了宪法的基础知识,接着设计了两个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简述辛亥革命期间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的特征,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而这个制度显著的特征便是专制。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期间民主政治的发展,学生大多能说出《临时约法》的颁布,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推翻了封建帝制。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由于开始就打出了本课提纲,学生自然很容易得出三大制度是主要体现。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我课前提醒自己注意时间,但临到真正上课,竟把时间看错了。第二节课是2点半开始的,而我一直认为是2点45开始,所以当讲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猛地铃声响了起来,催我下课,我只好遗憾地上了一堂不完整的历史课。
课后,老师给我评价,许多老师肯定了我这堂课的实用和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及课堂设计严谨,同时有的老师也指出了我的不足,比如师生交流不多,老师一言堂现象突出。我微笑着听老师们的点评,是啊,我需要这原生态的评课,这促进我成长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