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岁~2岁婴幼儿多见,潜伏期为4天~7天,以夏秋季多见,传染力较强。
●全身症状以发烧、食欲不振为主。由于在硬腭、口腔粘膜、齿龈及舌部出现水疱、溃疡,故可产生疼痛性口腔炎。在手掌、足底、肛门周围均可见米粒大至豌豆大的丘疹及水疱,周边红晕,数目从几个至几百个。
●病程一般为7天~10天,预后良好,复发者罕见,合并症也很少,只有个别病例可合并为病毒性心肌炎、胸膜炎。
●末梢血象符合病毒感染的特点,即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数增高。
●由于本病属病毒感染,在治疗上以使用抗病毒药物为主,以及对症处理,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对口腔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因为关系到婴儿的进食;高热也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发生惊厥;对皮疹破溃,要及时消毒敷药,以防继发感染。以上是治疗本病的要点。该病虽不属传染病,但仍有一定的传染力,故患病小儿在热退、皮疹消失后方能入托。
全脂奶粉和鲜牛奶的营养比较
奶粉是由鲜牛奶消毒后经浓缩、喷雾、干燥而成的。鲜牛奶加工成奶粉后,水分由原来的88%降低到2%~5%(瓶装),蛋白质、无机盐、脂肪等营养素的含量浓缩了。例如,每100克牛奶含蛋白质3.3克,而100克全脂奶粉含26.2克;每100克牛奶含脂肪4克,而100克全脂奶粉含30.6克;钙、磷、铁、维生素A、B1、B2、PP等含量均增高。我国生产的全脂奶粉,大多是加糖的,有的加蔗糖,有的加乳糖,所加的量低于20%,一般全脂奶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5.50克。在鲜奶加工成奶粉后,维生素C遭到破坏,含量极微。奶粉中酪蛋白在加工过程中颗粒变细,故较牛奶易于消化。
全脂奶粉调配成奶液时,若按溶量比例,则为1∶4比例调配(1汤匙奶粉加水4汤匙);若按重量比例,则为1∶8比例调配(1克奶粉加水8毫升)。奶粉按此比例冲调后,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相似于鲜牛奶,而糖类物质则高于鲜牛奶,所以不必再加糖。冲调后维生素的含量也低于鲜牛奶。因此,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给婴儿食用鲜牛奶。
用奶粉冲调喂养婴儿时,可适当加用米汤冲调奶粉。这样做,可逐步增加婴儿唾液的分泌及酶的产生,促进肠道淀粉酶的分泌,消化作用随之增强。同时,用米汤冲调奶粉,减少了肠内发酵过程,不但增加了热量,还可使奶粉中的酪蛋白脂肪变得更加容易吸收,促进婴儿健康发育。随着婴儿月龄增加,米汤的浓度也应逐步加大。婴儿3个月后,可逐渐增加一些淀粉类食品,如米糊、土豆泥、奶糕等,以增强奶粉的营养性。
宝宝发育不"滑坡"断奶是关键
"断奶"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用其它食物代替的一种过程。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也逐渐增加,同时其消化机能的发育和牙齿萌出对食物的质和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单纯依靠母乳或婴儿瓶乳的营养就显得不足而又不够全面,需要逐渐添加一些半流体或固体食物,一方面补足营养的需要,同时也为断奶后吃成人饭作准备。断奶应在4~5个月开始,而且应该是逐渐的。从喂养的方式来说,就是用母乳哺喂或奶瓶喂养改变成用小勺及杯子喂的过程婴儿所需营养从母乳或奶瓶喂奶所得的比例逐渐减少到停止过程。
在断奶时期(一般6个月至2岁)如能得到充足的、富含各种营养素而且是清洁卫4生易于消化的食物,小儿就能健康成长。如果缺乏或得不到这种合适的食物,对小儿生长发育就很不利,通常反映为生长迟缓,体质和智力的发展受阻碍,易患传染病及各种营养缺乏病。根据我国1985年对城乡大面积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来看,城乡婴儿的体重从初生到6个月时是相近的,而6个月以后农村婴儿的体重增长就渐缓,逐渐出现了城乡差异。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农村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的生长曲线比美国的好,但在以后生长曲线就变得平坦,且明显地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小儿健康与增添辅助食物也就是断奶食物的时间和质量很有关系。一般母乳喂养婴儿在1岁以内生长发育较好,但随后一段时间有的小儿就会出现生长迟缓或停顿。常见到有的母亲抱来1岁多的小儿,抱怨这孩子什么都不吃,只愿吃妈妈的奶水。再看看小儿表现性情烦燥,消瘦,头发枯黄,体重不足等等。这是因为妈妈没有给他预先作好断奶准备,使得婴儿较长时期只吃母奶,未尝试好不习惯其它食物,也就更不易摄入合适的断奶食物。因此,即使母乳很充足,在6~7个月时也应逐渐给婴儿喂食些其它的食物。另一方面,有些人工喂养小儿,父母过早地给添加辅助食物:如米糊、面糊等含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致使小儿明显肥胖,这也不是健康的表现。
我国通常多以谷类作为婴儿断奶的补充食品,常喂的是米糊、面糊、糖粥等,这些食物体积大,水份高,含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质和其他的营养素含量较低,为此会影响小儿蛋白质的摄入量,甚至热能摄入量亦不足。所以,人工喂养小儿在1岁以后,也应减少一些流质的奶量,增加一些较浓缩的、含营养较丰富的固定食物。
断奶食品就是为6~30个月小儿设计的,以满足这个时期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及补充日常膳食用,为此可分断奶时期的配方食品(主食品)和辅助食品(副食品)断奶期的配方食品应该使小儿每天能吃入100克干食物汗,营养要较全
新生婴儿脐部护理:
1.胎儿出生后1-2分钟内应将脐带剪断结扎消毒。如剪扎后未消毒,应在24小时内,到医院重新剪断结扎消毒,并注射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2.应准备数根脐带布,以便及时更换;
3.脐部应保持干燥、清洁,3-7天后将自行脱落;
4.脐部受湿时,应先用消毒棉签从脐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干;然后再取消毒棉签醮75%的酒精从脐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继续取消毒棉签从脐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
5.脐根脱落后,脐端痂皮自行脱落后,会有潮湿或米汤样液体流出,可用消毒棉签醮75%的酒精从脐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继续取消毒棉签从脐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
6.如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及臭味,是脐炎或脐带感染,应送医院治疗;
7.脐带脱落后,腹腔压力增高时,腹腔内肠子从脐部凸显出来,形成脐疝。小脐疝5-10mm,可慢慢消失;大的20-30mm,可用脐疝贴。
8.尽可能避免婴儿的过度哭闹,大脐疝时应注意婴儿是否消化不良。
新生婴儿皮肤护理:
1.寒冷季节注意保温;
2.温暖季节,注意不可保温过度或室内温度过高,注意多饮水;
3.室温22°C-30°C;湿度约60%为宜;
4.应使用无刺激性药膏,应避免用任何化妆品;
5.不应用母乳涂擦婴儿的面部;
6.洗浴时可适量使用婴儿皂;
7.经常给婴儿洗头洗澡;
8.头部形成“乳痂”时,可用消毒棉球醮好友2%的水杨酸花生油(或熟的食用油),每日擦数次,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数日后即可痊愈。
9.新生儿有时在颜面部、躯干出现水疱样的疹子,多见于夏季,应注意清洁卫生,不需治疗,会自然好转。
10.新生儿出生后1-2周内,全身皮肤会出现干燥或鱼鳞状纹路,之后会脱皮,是一种生理性脱水,可涂抹一些新生儿专用的护肤膏,不需特别处理。
11.认真做好脐部护理和臀部护理。
12.新生儿睡眠禁用电热毯。
新生婴儿黄疸护理:
1.由于体内间接和或直接胆红素升高,而应起的皮肤和巩膜黄染,被称之为黄疸;
2.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3.新生儿出生2-3天内,其脸部和胸部皮肤开始发黄,有的眼白(巩膜)也发黄,4-5天时明显,但四肢、手心、足心不黄,全身情况良好,精神佳,睡眠好,大便不白,小便不黄,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在8天内,早产儿的在约2周内消失。
4.有下了情况之一时,应考虑“病理性黄疸”:
l黄染在新生儿出生后24内出现;
l除躯干皮肤和巩膜外,四肢和手和或足心亦出现黄染;
l足月儿黄染超过8天,早产儿超过2周;
l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l血总胆红素:足月儿超过12mg/L;早产儿超过15mg/L.
l在黄疸的基础上,出现异常的症状和特征。
5.生理性黄疸可采用光照疗法和结合增加母乳喂养频数。
6.每日早上8:00-10:00,下午3:00-4:00两次,抱着婴儿在日光下晒小儿的臀部,每次约30分钟。预防太阳光直射婴儿眼部。
7.在两次喂奶之间,可用小匙增加喂婴儿葡萄糖水若干;
8.病理性黄疸应到医院进行药物疗法,或换血疗法,可结合光照疗法治疗。
新生婴儿哭闹护理:
1.婴儿哭闹时,应首先分析是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或疾病的影响;
2.面对婴儿的哭闹可先采用下列安抚方法:
l有规律地轻拍或轻摇宝宝;
l轻握宝宝的双手,用轻柔的话语对宝宝说话或唱歌;
l放轻柔欢快的摇篮曲;
l喂奶喂水;
l换上干净的尿片;
l为宝宝洗衣个温水澡,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
l将宝宝放在温暖舒适的房间内;
l抱宝宝兜兜风。
3.婴儿皮肤一接触衣被等物时,立即发出尖利的哭声,应注意检查被解除物件上是否隐含异物;
4.安抚宝宝要尽可能适度不可过度,既不必“舍不得他(她)哭,”也不必让他(她)“痛哭失声”;
5.可适度使用安抚奶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