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违背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www.gaofen123.com【一词多义】:
1克
① 郑伯克段于鄢 ( 战胜 )
②克勤克俭 (能够)
2制
①为之请制 ( 地名 )
②今京不制 ( 制度 )
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制度)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3度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 (合乎法度)
②度,然后知长短 (计算 量)
③项王自度不得脱 (推测,估计)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限度)
【词类活用】:
1惊姜氏(使动用法 使······惊吓)
2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作动词 合乎法度)
3隧而相见(名词作动词 挖地道)
【判断句】:
1.制,岩邑也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4.称郑伯,讥失教也
5.不言出奔,难之也
6. 颍考叔,纯孝也
7.今京不度,非制也
【省略句】:
1.佗邑唯命
2.中五之一
3.请以遗之
4.请京,使居之
5.无庸,将自及
【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2.敢问何谓也?
3.君何患焉?
4.其是之谓乎
【状语后置】:
1.郑武公娶于申
2.遂置姜氏于城颍
3.有献于公
4.郑伯克段于鄢
5.亟请于武公
【赏析】:
此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此文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左传》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不也是这样显现出来的吗?
当然本文还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等特点,这属于具体的表达技巧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相关文章
-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