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后名著篇目
1.《西游记》 吴承恩
2.《水浒传》 施耐庵
3.《朝花夕拾》 鲁迅
4.《繁星·春水》 冰心
5.《骆驼祥子》 老舍
6.《昆虫记》 法布尔
7.《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8.《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9.《名人传》 罗曼·罗兰
10.《童年》 高尔基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12.《伊索寓言》 古希腊
13、《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14、《傅雷家书》
15、培根随笔
(一) 《朝花夕拾》导读
1、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1927年广州“七o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朝花夕拾》。
2、思想内容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趣。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中,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狗o猫o鼠》借童年的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父亲的病》通过具体形象记述了父亲的病为庸医所误而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的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也隐含着作者对救国真理的探索和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世风的憎恶和反感。
2.《朝花夕拾》中着力表现作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的人间真情,表现了鲁迅在人格的铸造和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阿长与<山海经>》中着重描述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同样令作者没齿难忘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而《藤野先生》则深深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浓浓的师生之情。《范爱农》以情致意切的笔调,记叙了他与范爱农的认识、交往以及成为挚友的经过,使作品染上了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长妈妈、寿镜吾、陈莲河、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这里略作陈释。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父亲的病》中写了绍兴城的 “名医”陈莲河,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化花样,置医德、医风而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溜之大吉。正如鲁迅所说:“S城的人的脸早经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父亲的病》与《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范爱农有着倔强耿介的性格,他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的细节,表现了他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二)《繁星o春水》导读
1、作品主题
《繁星o春水》共收录了小诗350余首,冰心称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却有一条鲜明的线索加以贯穿,即对母爱、童贞和自然的歌颂。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o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冰心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苦苦探寻着世界与生命之谜,在这种种探索中诗人不无对自己以“爱”来战胜“憎”的理想是否能实现产生的怀疑,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也在诗集中表现出来。
(三) 《西游记》导读
1、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故事梗概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共一百回,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 “正果”。
3.作品主题
《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的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的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同时启示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的战胜一切敌人。
4、人物形象
(1)孙悟空:又称孙行者,他机智勇敢,嫉恶如仇,桀骜不驯,爱憎分明,勇往直前,热爱自由,具有反抗精神。“大闹天宫”,自诩为“齐天大圣”,取经路上始终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最后得到了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最能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聪明;《三打白骨精》可见他的机智勇敢,嫉恶如仇,桀骜不驯。
(2)猪八戒:又称猪悟能,原为上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月宫的嫦娥被贬凡间,在云涧洞被唐僧受服。他好吃懒做,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能劳动,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3)沙僧:又称沙悟净, 原是卷帘大将,但因为打碎一只瓶子下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十分勤劳,总是挑担,识水性,在流沙河被收服。他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4)唐僧: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集于一身。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但同时他是非不分,乱施善心,胆小软弱。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名著导读(1)》相关文章
- › 中考冲刺:中考化学怎么学
- › 中考冲刺:英语冠词语法口诀
- › 2016年中考冲刺之化学考试特点
- › 中考冲刺:物理篇
- › 初三物理中考冲刺,测试加油站
- › 物理中考冲刺复习指南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冲刺:中考语文名著导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