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初二学习初二历史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初二历史

当前:首页 >>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日期:10-31 19:43:16 | 初二历史 | 浏览次数: 701 次 | 收藏

标签:初二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1)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2)表现: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影响:积极: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消极: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性质:政社合一)

  影响: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炸成功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献出生命,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4)雷锋——助人为乐的楷模;毛泽东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上述人物的共同点:都处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都具有乐于奉献精神。

  第六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

  (1)原因: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判断

  (2)冤案:刘少奇含冤去世(1969年),为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3)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四人帮”。 (林彪集团覆灭标志:“九一三”事件; “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4)“四五”运动:1976、4、5,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粉碎“四人帮”(1976.10)

  (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7)影响或后果:A、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浊发展水平的差距。

  (8)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2、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会议内容: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着重理解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1)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四川实行 “包产到组”

  (2)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特点: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深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

  (3)建立的过程: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时间最晚、位置最南的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建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直接选举范围:县和县以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协)

  (2)基层民主:居委会和村委会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宪法》;

  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中共十二大(1982、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提出:邓小平

  2、中共十三大(1987、10)——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

  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C、明确提出了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6、中共十六大(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十三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资料  历史  

相关分类

初二历史 更新

初二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