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物体的亮与暗决定于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光线多则亮,反之则暗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二.透镜
1.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1)通过凸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通过凹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F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f叫做焦距。
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成发散光线,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过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其三是入射光线延长线过虚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射出。
规律总结:
(1) 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 像的倒立和虚实:正立的像一定是虚像,像与物异侧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像与物分居透镜两侧。
(3) 像随物在主光轴上移动时,其方向具有一致性,物如果靠近透镜,那么实像在另一侧远离透镜,且像变大,虚像与物在透镜同侧也靠近透镜,且像变小,反之亦然。
(4) 物体与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间的距离最小为4f,否则不能成实像。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视力的矫正:戴凹透镜,使像后移,矫正近视眼。戴凸透镜,使像前移,矫正远视眼。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字母m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米,厘米和分米,分别用Km,cm,dm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长度测量
刻度尺:零刻度,分度值,量程,单位。
使用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1)选对 (2)放对: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线应紧靠被测物体。(3)看对: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读对: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还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5)记对:数字加单位,无单位,无意义。
3.误差: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1)选用精密仪器。(2)改进实验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测量时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要单位是秒,用字母s表示
5.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速度
公式:v=s/t v表速度,s表路程,t表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
测量: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可测出物体的速度。
三.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即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3.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出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四.世界是运动的
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普遍的也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运动与静止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参照物被假定为静止的,但不能将所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情况的描述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是物体自身的物理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通常还有g,mg,t。
2.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有学生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1)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 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在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 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在标尺上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向盘里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时需同时考虑其称量和感量。
2.测量液体的质量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容器的质量 ,再将被测液体倒入该容器内,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 。
三.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应用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常用 表示。
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公式: =m/V单位是
变形式还有:m= V,V=m/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鉴别物质。
3.测量液体的仪器是量筒
使用量筒时应注意:
(1) 观测量筒:最大值,分度值
(2) 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台面上
(3) 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
4.利用排液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1)先记录下量筒里面液体的体积 ;
(2)将要测的固体放入量筒中,再记录出液体的总体积
(3)则被测固体的体积 = —
5.溢水法测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的体积:因为原来烧杯中装满水,所以被测物体的体积就等于溢出水的体积,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被测物体的体积。
6.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体积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在水中漂浮不下沉,通常采用“针压法”或“配种法”使其沉入水中,测出其体积。
针压法:用大头针把蜡压入水中
配重法:用铁块与蜡栓在一块
五.物理的物理属性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且分子运动的快慢与运动有关(看不见的)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且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分子间距离大时为吸引力(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近时表现为斥力(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4.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子,中子不带电;
质子由三个夸克。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第八章 力
1.力: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 ›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