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初二学习初二物理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

当前:首页 >>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日期:10-31 19:42:46 | 初二物理 | 浏览次数: 278 次 | 收藏

标签:初二物理,http://www.gaofen123.com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5.物体的亮与暗决定于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光线多则亮,反之则暗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二.透镜

  1.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1)通过凸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通过凹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F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f叫做焦距。

  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成发散光线,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过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其三是入射光线延长线过虚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射出。

  规律总结:

  (1) 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 像的倒立和虚实:正立的像一定是虚像,像与物异侧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像与物分居透镜两侧。

  (3) 像随物在主光轴上移动时,其方向具有一致性,物如果靠近透镜,那么实像在另一侧远离透镜,且像变大,虚像与物在透镜同侧也靠近透镜,且像变小,反之亦然。

  (4) 物体与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间的距离最小为4f,否则不能成实像。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视力的矫正:戴凹透镜,使像后移,矫正近视眼。戴凸透镜,使像前移,矫正远视眼。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字母m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米,厘米和分米,分别用Km,cm,dm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长度测量

  刻度尺:零刻度,分度值,量程,单位。

  使用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1)选对 (2)放对: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线应紧靠被测物体。(3)看对: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读对: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还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5)记对:数字加单位,无单位,无意义。

  3.误差: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1)选用精密仪器。(2)改进实验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测量时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要单位是秒,用字母s表示

  5.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速度

  公式:v=s/t v表速度,s表路程,t表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

  测量: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可测出物体的速度。

  三.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即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3.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出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四.世界是运动的

  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普遍的也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运动与静止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参照物被假定为静止的,但不能将所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情况的描述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是物体自身的物理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通常还有g,mg,t。

  2.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有学生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1)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 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在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 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在标尺上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向盘里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时需同时考虑其称量和感量。

  2.测量液体的质量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容器的质量 ,再将被测液体倒入该容器内,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 。

  三.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应用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常用 表示。

  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公式: =m/V单位是

  变形式还有:m= V,V=m/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鉴别物质。

  3.测量液体的仪器是量筒

  使用量筒时应注意:

  (1) 观测量筒:最大值,分度值

  (2) 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台面上

  (3) 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

  4.利用排液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1)先记录下量筒里面液体的体积 ;

  (2)将要测的固体放入量筒中,再记录出液体的总体积

  (3)则被测固体的体积 = —

  5.溢水法测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的体积:因为原来烧杯中装满水,所以被测物体的体积就等于溢出水的体积,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被测物体的体积。

  6.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体积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在水中漂浮不下沉,通常采用“针压法”或“配种法”使其沉入水中,测出其体积。

  针压法:用大头针把蜡压入水中

  配重法:用铁块与蜡栓在一块

  五.物理的物理属性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且分子运动的快慢与运动有关(看不见的)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且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分子间距离大时为吸引力(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近时表现为斥力(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4.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子,中子不带电;

  质子由三个夸克。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第八章 力

  1.力: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知识点  初二物理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初二物理 更新

初二物理 热门排行